Issue 312 Cover Story
潮汕根脉,曼谷桥梁:泰华侨商的世代接力
--专访泰华进出口商会理事长 林俊然先生
每一代潮汕人,在海外的发展都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的机遇。
在海外潮汕人代表中,有这样一位企业家,他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坚韧的行动力,将传统产业与现代机遇巧妙结合。林俊然先生出生于广东汕头,青年时期随家人来到泰国,从零起步,凭借执着和智慧,在珠宝行业扎下根基,并逐步拓展到酒店投资和管理,形成多元化的事业版图。
在事业上不断探索与突破的同时,林俊然先生也关注更广阔的舞台。他不仅致力于企业自身的发展,也通过参与商会和社团,推动华人社区的成长与活力,尤其重视青年一代的参与和社群影响力的延续。
林俊然先生自2023年起接任“泰华进出口商会”第28届理事长,并将连任四年。作为泰国历史最悠久的华人商会之一,“泰华进出口商会”承载着超百年的丰富历史。林俊然先生不仅关注商会自身的发展,更希望通过举办有意义的纪念活动、推动青年会员参与,以及与国内商会持续交流,让这一传统社团焕发新的活力。
在他的带领下,商会活动愈发活跃,青年一代通过“青年股”平台得以相互交流和成长。同时,林俊然先生也致力于中泰城市与文化交流,他曾带领曼谷市长及代表团前往汕头考察,并邀请汕头市领导访问曼谷,推动双方在医疗、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合作。作为一位19岁便来泰国创业的潮汕青年,他深知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,多年来坚持学习,为事业和社区搭建了坚实的桥梁。
从早年的创业经历,到如今兼顾企业与社团责任,林俊然先生的故事展现了中泰两地华人社区的活力与连接。他不仅在商业上稳健发展,也在文化、教育、社团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。通过他的经历,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奋斗、家族传承与社区建设如何互相交织,折射出海外华人群体的智慧与坚韧,也让人对中泰交流和文化延续有了更直观的理解。
在本期《@ManGu曼谷》杂志的专访中,我们将跟随林俊然先生的成长足迹,深入了解他如何在商业、文化与社团建设中不断探索与实践,也将感受到华人社群在异国他乡的活力与韧性。从个人奋斗到家族传承,再到推动社区发展,他的故事呈现出中泰两地华人独有的智慧与温度,让人对海外华人群体的影响力和文化延续有更直观的认识。
ManGu:您好林会长,非常荣幸能采访您!请问一下您是在中国还是泰国出生的呢?
林俊然先生:我出生在广东汕头,十九岁高中毕业后便来到泰国。因为父辈们早已在泰国生活,改革开放之后,我也跟随奶奶一同来到这里,后来父母也相继过来。作为土生土长的汕头人,我对中国文化一直有着深厚的了解。
ManGu:您这一代的潮汕人好像很少有您普通话这么好的,对吗?
林俊然先生:其实我小时候在家乡读书的时候也没有专门学习普通话,都是潮汕话,后面慢慢学习,普通话还算可以。
ManGu:您刚到泰国时,就立刻开始工作了吗?
林俊然先生:那时候我跟着堂兄弟一起做电器和汽车管道方面的工作,大概两三年。但我觉得这一行发展空间不大,于是决定出来自己创业,转向珠宝行业。大概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,我开始自己租房子,并到珠宝加工厂学习。
ManGu:从汽车管道一下子跨到珠宝行业,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?
林俊然先生:那时候我有一个朋友也是做珠宝行业的,做切磨。我那时候就跟他们学习,创业做了“小老板”(笑)。
ManGu:您以前没有商业经验,是如何踏入这行的呢?
林俊然先生:我没有相关经验,一开始只是做珠宝加工,把戒指、吊坠等成品送到本地金店。做了一段时间后,一些台湾工厂找到我们合作,由于语言相通,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合作的顺利开展。
ManGu:您做珠宝行业多久了呢?
林俊然先生:一直在做。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:最初,我从打磨、切割开始,把半成品送到金店和珠宝店,这个阶段大约持续了五、六年。我做的并非所有宝石都是天然的,也有半宝石和人造锆石。1991年,我前往广西梧州——当时国内以梧州生产锆石最有名,而泰国的工人数量又不多。我在那里进行加工生产,再卖回泰国或出口到国外。后来,广西梧州的商人自己也来泰国做生意,我便调整策略,开始制作更精致的宝石成品,比如戒指、手链,甚至整套成品,出售给来泰国采购的国际供应商。
ManGu:所以您在泰国投资开工厂了吗?
林俊然先生:最开始我们自己开工厂,我主要做银首饰,但银料成本比较高。后来,我们找了代工厂,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款式和质量标准加工,之后经过我们QC检验,再卖给国外市场。
ManGu:现在人造宝石和天然宝石在行业内的比例怎么样?
林俊然先生:一半一半吧,有一部分也会做天然宝石,不算多。我们是做泰银、素银这类银饰为主。
ManGu:您在珠宝行业也将近四十年了,您觉得在这个行业算顺利吗?您的第一桶金是如何赚到的?
林俊然先生:可以说还算顺利。其实做生意从来没有一帆风顺,刚开始创业特别辛苦,谁都不认识,做了几百颗宝石都不知道该卖给谁,那时候也还年轻。我的第一桶金,大概是在把产品引进国内的时候赚到的。当时泰国这个行业以台湾人为主,我去了梧州,是因为一个在印度尼西亚的香港朋友告诉我,梧州做人造锆石非常好,大概是94、95年的事情。后来,97年的金融风暴对我们这个行业反而有正面影响,人造锆石需求大增,当时的库存价格也上涨了一笔。比如一颗石头在泰国卖100铢,出口到国外可以卖到100到200铢,出口贸易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。
ManGu:什么机遇又让您转型呢?
林俊然先生:珠宝行业的生意大部分都转移到国内,泰国市场逐渐萧条,采购量很少。后来我买下了这块地,建成了八层的大厦,到现在已经十六年了。开始是做工艺行业。后来我女儿从欧洲留学回来,告诉我现在的收入模式已经固定,不够灵活,我们可以考虑改建酒店。于是我们按照政府的装修规定和酒店规划进行建设,现在酒店发展得比较有竞争力了。
ManGu:那当时您的珠宝行业还有同时进行吗?
林俊然先生:老大主要负责珠宝行业的管理,我在石龙军路(Charoen krung Road)有三家店。他负责生产和订单管理,毕竟做了几十年了。新冠期间酒店生意不好,但珠宝这边还有客户,通过Email下订单。我也希望他能来管理酒店,因为泰国是旅游城市,机会依然很多。现在我也在建设一座更高端的酒店,大概还有一年左右就能投入使用。
ManGu:在您的事业中有遇到过什么坎坷吗?
林俊然先生:没有大起大落,我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,一路都还算不错。
ManGu:请问您在珠宝行业属于什么规模的经营?
林俊然先生:现在我们的业务主要以批发为主,虽然不能算是非常大的产业,但也有一定的规模。
ManGu:您去年开始参与社团工作,这段经历对您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吗?
林俊然先生:我从2023年开始接任“泰华进出口商会”第28届理事长,今年也将连任,任期四年。”泰华进出口商会”是最古老的商会,成立于1867年,至今已有158年历史。早在1860年,汕头就已设有港口用于泰国进口商品,当时被称为“汕头郊公所”,后来还有“香叻汕郊公所”、“曼谷泰华进出口商会”,最终演变为今天的“泰国泰华进出口商会”。外界可能以为我们只做进出口行业,其实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参与,包括金融、旅游、工厂等。可以说,“泰华进出口商会”是泰华历史最悠久的社团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。我希望在我任期内,能为它举办一次有意义的160周年纪念活动。
ManGu:以前商会的活动好像比较低调,这几年好像更活跃了是吗?
林俊然先生:是这样的。从陈汉士主席开始,大概是23、24年前,他担任”泰华进出口商会“理事长的时候很努力。他主持了一个“青年股”,把商会理事的孩子聚集在一起,让他们熟悉,互相交流。“青年股“做得很好,二十多年已经有一百到两百多个会员了,每个月都有活动,现任主任是陈丽璇。不管是谁作为理事长都是一步一步的,林齐锐和我以“泰华进出口商会”为平台跟国内的商协会例如汕头的商会进行持续互动与交流,大家都保持交流。
ManGu:您带曼谷市长一行前往汕头交流考察,引起了很大关注。您当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?
林俊然先生:去年汕头的人大常委会主任过来泰国,我带他去访问曼谷市政府,曼谷市长也亲自接待,当时人大主任提到希望可以邀请他们去汕头访问。因为今年正值曼谷和汕头市结为姐妹城市25年,同样也是中泰建交50周年。曼谷市长一口答应下来,所以我一直在对接,2月份的时候就安排他们来了汕头。汕头市市委书记温湛滨、市长陈涛一起在汕头的海明公园一起庆祝了姐妹城市25周年,并考察了汕头市中医院,汕头市中医院也希望在泰国推行中医疗法。七月份陈涛市长同样来到曼谷进行交流,在伦披尼公园举办了植树仪式,也带来了中医院的团队来交流,还与曼谷市总医院、查隆功帕差拉克医院、泰国纳瓦明德拉迪拉大学等多家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。
ManGu:在文化方面有什么交流吗?
林俊然先生:我带汕头市政府代表团去了郑王庙、皇陵,还参观了红头船(龙船寺)。曼谷代表团也来汕头尝试了地道的潮汕美食:狮头鹅、牛肉丸、红粿条等,还参观了汕头市潮人潮菜研究院。
ManGu:您19岁就来泰国了。很多人说潮汕人到了泰国不太需要学泰语,真的是这样吗?
林俊然先生:不可能的。我当时在夜校、寺庙或进修班里学了好几年泰文。因为年轻,白天跟着堂哥打工,晚上七点半就去上课。
ManGu:那时潮汕话在泰国相当普遍,您刚来时日常生活是否能基本无碍?
林俊然先生:刚来时我住在曼谷唐人街附近,家族也都在那一带。过了一两年父母也搬来泰国。我的太太是本地第二代华人,只会讲潮州话,而我主要讲普通话。三个儿子在家里一直都说潮汕话。每逢宋干节或春节,我都会抓住机会带他们回汕头。
ManGu:您的孩子中文怎么样?在家里的教育是偏中式的吗?
林俊然先生:我有三个孩子,他们在中学时我都送去上过中文补习班。老大大学毕业后去了深圳两年,中文很好。老三没选择在家里帮忙,他毕业于朱拉隆功大学经济系,现在带领一个七、八人的团队,从事金融工作。三年前,他带我去龟岛,说那边很有潜力,于是我帮他买了一块地,他在那里经营酒店和餐厅。总体来说,我们家的教育还是比较偏向中式的。
ManGu:您认为哪些华人的传统是后辈们一定要传承下去的?
林俊然先生:春节和过年这样的节日一定要保留,其他一些老传统并不是一定的,我比较倾向于新的观念。
ManGu:除了社团的工作,您有什么业余的爱好呢?
林俊然先生:我喜欢小跑、运动。就在小区里面。
ManGu:您每天都跑步吗,大概多长时间?这个习惯您坚持多久了?
林俊然先生:每天都小跑,大概每天一个小时, 6-7公里。坚持了十几年了。
ManGu:有什么想对读者说的呢?
林俊然先生:我一直在关注泰国头条新闻,是一个公正的媒体,在中泰华人中的影响力也不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