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ssue 302 Cover Star
泰娱圈的“异乡人”
——专访老越混血艺人Noh Phouluang Thongprasert
(责任主编:龙海宁 外联:张子钰 摄影:Nico)
在东南亚的文化版图上,泰国、老挝与越南如同三条交错的河流,既各自奔流,又在某些节点悄然交汇。泰国以其开放的娱乐生态与佛教浸润的日常著称,曼谷的霓虹与乡村的“卢克通”音乐交织出动静相融的图景。老挝则藏着低调的静谧,“莫拉姆”民谣在竹制“肯”的伴奏下诉说岁月的悠长,带着一种不争的内敛。越南则在儒家底色与法国殖民遗风中淬炼出韧性,单弦琴的幽咽与胡志明市的喧嚣共同勾勒出它的轮廓。这三片土地的交融,孕育出一种独特的生命力,而在泰国娱乐圈中,这种生命力正以一个年轻身影为载体,缓缓绽放。
他叫Noh Phouluang,一位老越混血的演员,出道数年,凭借《程法攻略》中“Bomb”一角,从边缘新人跃入观众视野。他在泰国这片土地上,既是异乡人,又仿佛天生属于这里。
泰国娱乐圈以其开放与多元著称,但Noh的到来仍像一股清流。Noh选择在这里扎根,既是偶然,也是必然。他曾在越南孙德胜大学攻读国际商务管理,那是一所位于胡志明市的高校,以培养面向全球化的精英著称。然而,2020年的疫情将他滞留在泰国,一个剧组的邀约改变了他的轨迹。从书本到镜头,他没有太多过渡的时间,却迅速适应了这种转变。
音乐是他生命中更深层的线索。小时候,他痴迷于电子流行与爵士,前者以合成器的冷冽节拍和层层叠加的音色为标志,后者则以萨克斯的自由即兴和鼓点的错落节奏诉说灵魂。电子音乐在泰国并非主流,却在曼谷的地下俱乐部中悄然生长,与Noh的异乡身份不谋而合——它同样是边缘的、实验性的,拒绝被单一定义。而爵士的根源虽远在西方,却与东南亚的传统音乐有着奇妙的共鸣,比如老挝“肯”的空灵与越南“单弦琴”的幽咽,都能在爵士的和弦中找到回响。Noh曾梦想成为歌手,指尖拨弄的不是吉他,而是想象中的合成器键盘。然而,命运将他推向了演员的道路,音乐的热情只能暂时蛰伏。
语言是Noh融入泰国的第一道门槛。老挝语与泰语同属侗台语系,语法相近,词汇重叠,但发音的声调却如迷宫般复杂——泰语五个声调,老挝语则多达七个,细微的起伏足以改变词义。他没有依赖教科书,而是沉浸在片场的台词与同事的闲聊中,硬生生磨出了流利的泰语。这种自学能力,恰恰映衬了他多元背景下的适应力。泰语中“萨努克”(欢乐)的哲学贯穿日常,而Noh在片场也从搭档的幽默中汲取了这种轻盈。他的角色“Bomb”是个阳光却内敛的大学生,与老挝文化的含蓄气质暗合,却又在情感的张力上挑战着他本人的边界。
Noh的未来是一片未解的拼图。他没有放弃音乐的野心,电子音乐的实验性与爵士的自由度,仍是他内心深处的坐标。在泰国,电子音乐虽未完全主流化,但从曼谷的DJ文化到清迈的独立音乐节,已然形成一股暗流。若他能将老挝的“莫拉姆”旋律与越南的单弦琴音色融入电子节拍,或许会诞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声音。这种跨界的可能性,正是他区别于其他演员的底色。
27岁的Noh站在泰国娱乐圈的聚光灯下,身后是老挝的静谧山川与越南的喧嚣街巷,他用自己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生长。